話說,終於有機會到寶塚市的寶塚大劇場看戲。
就體積跟容納人數來說,主要演出音樂劇的百老匯眾劇院跟寶塚大劇場比,應該只能算是小型劇場。目前這個寶塚大劇場相當新,因此,舞台音響燈光座位等等設計都非常先進,不知怎的,身處二十一世紀日本國的我,舒服地看著舞台時,竟突然想起一本寫於兩千多年前的古書,一本歷久彌新,可說是建築界聖經的《建築十書》。
Marcus
Vitruvius Pollis 在兩千多年前便清楚的指出,建築師必須熟悉數學與音響之間的關係。在古典時代,亦即希臘羅馬時代,劇場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築,因為欣賞戲劇是一般人民的娛樂消遣。因此,希臘羅馬很早就發展出精湛的劇場建築學。從劇場用地的選擇到舞台用機具的存放廊道,從和聲學的研究到劇場音響的設計,古希臘人留給西方的數不盡文化遺產中,有一樣叫作echeia,是一種銅甕,放置在經過嚴密計算後的座席下方,而這些銅甕的作用就是共鳴缸。
雖然古典時代已經走進歷史,但是,劇場建築的專業卻一直保留下來。雖然大型露天劇場後來演變成室內劇院,但是建築聲學 (acoustics)仍是劇場設計的北極星。
二十世紀時,在亞洲的英國殖民地香港,一位以鴉片起家的富商利希慎在1920年時向渣甸洋行 (Jardine Matheson)購買銅鑼灣利園山一帶的地皮,開始興建一座有一千多個座位的劇院。不只上演傳統粵劇,無劇目時段則播放電影以增加人氣與收益。利舞台於1925年落成。由法國建築師設計打造,他以當時的法國及義大利流行的歌劇院建築為藍本,但是卻在塔樓上方建了個圓形拱頂,上繪九條金龍,總之,這建物外型看來融合中西風格,在當時相當吸睛。而陽光下拱頂金光閃閃的,可不是假貨,而是真正的金箔。
舞台的裝潢是否華麗氣派其實完全不是重點,視聽效果才是勝出關鍵。這劇院的舞台,擁有當時香港最先進的設備,不但可作360度旋轉,大型佈景還可以自動更換。而歐洲建築師以建築聲學 (acoustics)來規劃的舞台,不但使音樂與歌聲的迴盪流轉能以最優良的效果來呈現,也讓演出者的專業水準能不因場地的簡陋不足而打了折扣。
人生如戲,而小小的一個劇場,蘊含的是多麼高深嚴謹的專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