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一場雙贏的政治鬥爭



昨天剛好跟年輕的朋友談到【歷史課本】要怎麼【有用】?  就馬上想到,十八世紀時,曼徹斯特派議員跟加勒比海派議員的【政治惡鬥】。

兩方面的議員,當然都是為了捍衛自己所代表的選民的利益,但是,由於其中一派的策略得宜,因此不但保有了己方的政治利益,也【順便】裨益了大英帝國,以及,許多奴隸。

整件事情,可說是利益團體、道德團體、運動團體以及政團的大角力,最後,從歷史的後見之明來看,國家與人民都贏了。因為曼徹斯特派議員的策略,因此,這整件事以成本最少,代價最低的方式完成了。

這件事,可以給我們什麼 lesson ? 立院黨團除了協商或杯葛之外,還能怎樣推動某法案或廢除某法案 ?  一般人民除了幾年一次用選票淘汰議員之外,還能用什麼方法來使政客與【大家】(或說己方)站在同一陣線?

寫這本書時,正好是去年十月左右,我看著各個不分大小的第三勢力選擇不同的距離與策略來面對民進黨,這讓我深深覺得,實在不能不把這件事寫進去。



節錄自 橄欖油到蘋果酒: 超市裡的歷史課


十八世紀時,英國殖民地的蔗糖產量雖然相當高,但是英國的砂糖市場價格卻依然居高不下,ㄧ方面是因為需求量高,另一方面則因為保護關稅的實施,外國的廉價蔗糖 (特別是法國) 難以進入英國市場:甘蔗園主為了維護他們在殖民地的生產利益,以其財力組成壓力團體及政治團體(即所謂的「西印度群島派」),透過對議會施壓,讓英屬殖民地的蔗糖生產能受到保護。《蜜糖法》(Molasses Act of 1733)與《砂糖法》(Sugar Act of 1764)都是在這樣的政治算計下的特權法案。


隨著產業革命的進展,英國原有的農產經濟政策開始受到挑戰。由於保障穀物價格的《穀物法》(Corn Laws)與限制外國廉價砂糖進口的《砂糖法》使穀物與砂糖等民生必需品的價格無法降低,連帶使工廠必須付出更高的工資成本。因此,工業發達的城市開始強烈反對《穀物法》。在不提高勞動者工資的前提下,只有降低民生必需品的價格,讓食品供應確保低廉穩定,才能壓制成本。因此,在產業革命中心的曼徹斯特,《穀物法》無異於工業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代表曼徹斯特工廠經營者利益的「曼徹斯特派」議員如理查科布登(Richard Cobden)及約翰布萊特(John Bright)等,開始積極推動自由貿易,並組成反穀物法同盟(Anti-Corn Law League)。唯有廢除《穀物法》、降低工業製造成本才能確保英國工業產品有更優勢的出口競爭力;而調降砂糖進口關稅,保障勞工及工廠經營者,而非維護殖民地莊園主的利益,才能達到保護本國工業的目的。


「曼徹斯特派」議員為了有效打擊「西印度群島派」,採取的策略是與當時英國社會上致力於推動廢除奴隸貿易與制度的宗教團體站同一陣線,以批判奴隸貿易及奴隸制度為手段,並藉此訴求尋求盟友。因受到政治力量與宗教團體的支持,廢奴主義派漸漸在英國議會處於上風,在各方勢力的推動下,1808年,英國國會通過廢止奴隸貿易(Slave Trade Act of 1807) 。


此外,海地的奴隸暴動也讓加勒比海諸島的甘蔗莊園主與其奴隸之間陷入緊張,1830年之後,中南美洲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政治的不穩定讓加勒比海的甘蔗種植園開始慢慢崩潰,進而削弱了「西印度群島派」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最後,廢除奴隸制度(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的請願,在各方政治勢力的協商下,終於正式通過。大英帝國境內的奴隸因此得到了解放。


奴隸制度廢除後,「西印度群島派」也隨之式微,政治勢力的消長,讓自由貿易政策派占了上風。《穀物法》於1846年被廢止,而殖民地蔗糖產品的特惠關稅也從1840年代開始逐年調降。至1852年,國際蔗糖的關稅已降至與英國殖民地產品的稅率相同。而英國殖民地的甘蔗莊園主在失去奴隸之後,開始改以契約工(Indentured servitude)的方式引進亞洲的勞動人口,如印度人、中國人、印尼人及日本人等。由於巴西與古巴依然保有奴隸制,因此英國殖民地的蔗糖開始失去競爭力,建立在奴隸的血淚生命之上的蔗糖帝國,至此也近落日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