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2
拆與不拆之間
最近這年來,老看到一句話。
【在高牆跟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
這當然是個人選擇,只是,我總覺得,坦白講,站雞蛋那方,的確是比較容易。而且,【愛惜羽毛】的菁英都該去跟雞蛋站一起,因為【穩賺不賠】。
太陽花學運逗點之後,我第一時間想起的,居然是Norman Foster 這個人。
勞工出身,最後卻是貴族院一員,關心平價住宅,卻總是幫資本主義集團蓋大樓,
當英國多數建築師都投工黨的年代,真正幹過勞工的他卻沒有這麼做。
他的自傳 寫得極好,人若要寫傳記,誰幫你寫很重要。當然,這作者也不是等閒之人。
因此,他在 181 頁提出【建築與權力】的依存關係,並以此來討論 Foster 所蓋的【政治建物】。
這當然是個無解的老掉牙的尖銳問題,建築 (建築師) 與權力間糾葛不清的關係。
而建築,從來就不只是【技藝工藝】。
Foster 的手下之一,Ken Shuttleworth 離開事務所後,自己開了 Make。水準當然也是無庸置疑的高。最重要的,Shuttleworth 跟 Foster 一樣,他們都會去思考【建築師的社會責任】這個重要的問題。
其實,夏鑄九也是建築系出身的,而且照漢寶德的講法,老夏的建築水準不錯(人若不夠了解自己,不願意專精自己之所長,非要去搞自己所不長,下場就會變成今日 的老夏) 。其實,也不必水準真的多好,如果老夏是帶著一批學生用專業去為【整台北醜陋不堪的街景跟公共建物】進行美化,如果【領導潮流】的社會菁英,有想過【身為建築師的責任】,那麼也許今天的台灣城市市容應該會完全不一樣。
我之所以會想到 Foster,正是因為,我突然想起法國波旁王朝的遣使會會祖 St. Vincent de Paul。
某點來說,要當范雲林飛帆,其實並不困難,但是,真正能改變歷史的,其實是李登輝。
小英執政後,勢必要面對【威權建築】的拆建問題。然後爭執不休。拆有拆的理由,不拆也有不拆的論述。這其實也沒有對錯可言。
然而,我很訝異的其實是,這條歐洲許多國家都走過的路,我們依然要再走一次。。。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