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督宗教簡直拼命到連壞了耶穌的形象都不要命似的反同、罷昌。對這些人來說,他們的【我們】是狹隘的,此外,因為腦筋的僵化,也不知道怎麼面對【非我們】。除防堵排擠消除之外,別無他法。
當然,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一直以來,【圍堵】就一直是人類在面對未知或異己時的必然手段。只是,這個守住【我們】的邊界的決心,其實是可悲的,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渴望【安定】的靈魂最終將無止盡的忍受著【驚慌恐懼焦慮】,宛如身在地獄。
日前,才瞄過一個學者對東西德的評論,【除語言與血統外,已經是兩個毫無相似處的群體,西德人跟法國人的相似度顯然還高於跟東德人的相似。(跟法國人更像這形容詞太嚇人了)】,馬上就讀到了另一篇,郭老師的 政治的山寨 ,討論【我們】。由於開頭扯吳淑珍訪美的事,對我來說,無異是紀錄片重播。只是,十幾年過去了,我卻覺得遙遠模糊得恍如是前前前世。
上次選舉,我沒支持小英,因為,隨著時日過去,我才明白,原來,我對【形塑共同的國族認同】這重要政見的反感比我以為的還深。
大家都太急切的想要形成一個穩固可靠的【我們】,卻不知,要成為【我們】,一如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友誼一般,需要時間與耐性。
老蔣完全不當我們是【我們】,而綠營則強迫我們必須是【我們】,兩者都是焦慮。
郭老師說的最好,
【許多人帶著「我們」的想法來台灣,但不覺得台灣是「我們」的一部份。他們不知道的是,台灣的知識人在日本統治下早已體會過各種各樣,十分複雜的「非我族類」的關係,並且從裡面企圖活出「我們」的意義。這是歷史給不管先來後到的台灣人民關於自我與異己的嚴肅課題,但他們卻還沒來得及去反省與處理。時至今日,固然每到選舉便出現「命運共同體」或「族群融合」之類的說法。不過,相互瞭解與包容,有愛有恨,與日常生活名實相符的「我們」還沒有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