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8

ethnic food 是文化研究的入門課

 做歐洲史的人,遲早都要面臨的【次主題】,是伊斯蘭文明。
不管是文化、宗教還是政治,總之,伊斯蘭文明跟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密不可分。
而鄂圖曼土耳其在東方【奇蹟似】的崛起,更是傳統上的歐洲史家最愛研究的主題之一。
雖然台灣在我考大學的時代,便有阿拉伯語文系以及土耳其語文系,但是,因為台灣歷史教育的一整個偏頗,以至於伊斯蘭世界在台灣的世界史教育中所占的篇幅,與其偉大跟影響,極度不成比例。

最奇怪的是,歐洲人寫歷史,以歐洲為中心也還算正常,基督教世界,從他們的地中海中心開始寫也無可厚非,可是東南亞島國台灣在看世界,為什麼也跟著人家從別人家的角度來看世界?  為什麼你的【世界文明】之起始,也是從地中海開始? (為什麼不是從大洋洲開始?)  

是直接拿來抄嗎? 這些寫課本的教授老師們是不是也太混了點??
我這可不是講笑話或胡亂扯,這是很嚴肅的史學問題。如果台灣的歷史學界從沒好好的想想這個問題,學生的世界史觀,也不過就還是被西洋歐洲基督教中心給牽著鼻子走。遑論什麼多元或思辨。

這幾年,回台灣的時候,有機會遇到政大那些伊斯蘭文明科系辦展,興沖沖的去看了,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餐廳。這應該是我這幾年不定期回台灣時,最常去的地方。


Safranbolu 這小鎮因名列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發達,所以順理成章地被拿來當店名。事實上,這城市除了因為番紅花貿易而得名之外,這小鎮所產的一種薄皮味甜的葡萄 (Cavus grapes) 也相當知名。



伊斯蘭文化博大精神,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宗教寬容、多元的政權。

我的多年異鄉經驗是,只要光顧該店的族裔人士越多,口味就會道地(這好像叫廢話)。至於好不好吃,那當然就是個人的口味適應問題。

因為不能有人物動物等等具象,因此,伊斯蘭世界發展出來的藝術,充滿高度的幾何內涵。

看到這麵包,便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重要思想家 Giovanni Botero 的評論:「對他們(土耳其士兵) 來說,一點兒大米,一點的乾肉末以及在灰堆中草草烘烤的麵包就足夠了。」

                                                                                                                        當然,這不是草草烘烤的麵包。


的確,地中海是該被視為一個整體。


走近細看,便知精緻。基督山講的那堆推崇【東方人品味】的話,其實是十字軍東征之前的歐洲人心聲。

這也是黎凡特常見的器物。


說到底,ethnic food 其實可以說是文化研究的入門課。只是看人知不知道除了用手機拍下美食照片上傳分享之外,手機還能夠問維基大神一些基本常識,美食雖然是感官享受,但是,也同樣能收到鍛鍊頭腦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