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台北已經很陌生了,所以常常換捷運路線來認識環境。這天清早剛好從北門出來,赫然發現這站有許多印尼小店。
儼然已經成為是印尼移工聚集區。中午便興沖沖的決定來這邊吃午餐。Y26 出口那邊,已經成為小小的移民廣場,聊天的,休息的,團體活動的,擁有 New Yorker identity 的人應該會對這樣的一個環境感到親切欣喜吧,形形色色的人種來來去去,飄來飄去不少聽不懂的語言,一切宛如在紐約。
吃飽喝足,既然都到這裡了,走遠些便是那個最近吵得沸沸騰騰的書店街,決定繞過去走走。
一路行去,沒想到台灣有這麼多穆斯林。其實,中山地下街的書店既然開不好,就乾脆搞成國際移民中心好了。這樣移駐勞工們也就不必委屈著去坐火車站大廳或在公園日曬蟲咬,也不會影響到居民生活或交通,而政府也可以賺到名聲。而且,如果這條賺不了錢的書店街變成東南亞文化生活圈,基於經濟學上的群聚效應,不但會聚集更多商店,最後會變成有異國風格的商店街(應該是不會虧損),而且也有助於拼觀光。既然大家去紐約都知道一定要去各種族裔聚集區體驗文化 (雖然這種很體驗很膚淺),紐約賣的特色之一,便是 ethnicity,那麼台北既然現成有一大堆外國人在這裡,已經【自然】形成一個聚集區,政府需要的不過就是稍微規劃一下,讓它台北城的一個文化區塊,只要有了點規模,就會變成特色。這樣子,是有很困難嗎?
依據十幾年前的黑喵觀察,移民區再小,必有兩要素:超市與宗教。在此,再度印證,即使他們連個【地盤】都沒有,只能暫時占用地下道的一方小小空間,喵之理論依然成立。「ethnic market」是紐約的特色之一,也因為多元文化的衝擊,紐約永遠在經歷著文化融合與創新的過程。這小店東西好像沒很多,不過,有異國留學經驗的人,回想一下你自己在米國中西部小鎮,開兩小時車去沒幾樣東西的亞洲超市買新東陽跟國寶米的心情,你就會明白,他們跟當年在異鄉的你,有多麼相似。
這場景,多像法拉盛啊~
走道上還有一個臨時攤位,擺了好幾張桌子的貨,是賣書的 (國際移民中心一定會有書報攤的,我保證,絕對不用擔心沒文化)。看起好像都是印尼文(也可能還有別的,我不識字),然後,整堆書籍中,我看到了我唯一認識的字。
古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