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7

是神的工還是以神之名?

台灣研究基督宗教的學者似乎對於靈恩派(Charismatic Church)都不大關注,對於基督宗教裡的【屬靈派】發展也不大感興趣,而一般民眾則將此類事情簡單以【怪力亂神】便完全無意細究了解,也因此,遇到郭美江牧師這一路的,就大驚小怪起來。


                              圖片來源: http://312azusa.com/timeline/

在 20 世紀初的洛杉磯,有一個 Protestant 群體裡就發生了,這發展成二十世紀米國宗教界相當知名的 Pentecostalism。不只如此,這一波靈恩運動,後來在 1960年代也燒進羅馬天主教會,因而有了後來我們稱為 CCR 的一波超級大運動,這簡直可說是天主教界的 1968 學運。CCR 那件事,梵蒂岡處理得蠻明智漂亮的(那時正在開梵二,居然還從校園裡冒出這種【在中世紀會被宗教裁判所全拿去關起來】的靈恩運動,考驗梵蒂岡的政治智慧,至於在基督新教界,因為根本沒有【中央權威】,加上美國是宗教自由的國家,因此,發展到最後已經壯大到自成一家,並成為美國的基督宗教世界裡相當特殊的一支信仰系統。

擁有【特別能力】的人,在基督宗教史上其實蠻常見的,懷艾倫 就是一例。以後見之明來說,有時候,這些【神諭】的確可說是【以神之名,進行某種社會改革】。像這波靈恩運動的頂點,1906年洛杉磯的【Azusa Street】事件,我們千萬不要忘記,William Joseph Seymour 是菲裔,而且放在種族隔離時代的美國社會脈絡下,的確只有以聖靈之名,才有可能去集結並發展未來能成為挑戰社會的動能。

至於郭美江牧師,大概沒有被賦予了這麼深刻的任務,再者,因她本人在學養上的欠缺,因此,也完全無法將其屬靈經驗(如果真有的話)轉換成一套有神學基礎的論述,因此,就落得被譏諷的結局了。

2018-01-22

變電箱上的長輩圖

                             
                                      (照片: 仁德區公所)

之前,仁德區公所變電箱 讓仁德區公所突然上了新聞。

                                               (照片: 仁德區公所)

其實,變電箱是可以很有特色的,本國人出國去現代藝術大城紐約或舊金山觀光時,都喜歡去跟壁畫合照打卡。搞壁畫 (特別是找那些知名 & 前衛的壁畫家來進行壁畫) 在台灣或許奢侈了點,但是到處都有的變電箱倒不失為一個進行公共藝術的好場域。一方面來說,是公家的,沒有社區成員來GGYY,再者面積小,就算民眾不愛,也不至於太礙眼,此外,因為面積小,所以對於剛開始從事此行的街頭藝術家來說,是比較簡單上手的。。。

可惜,本國的變電箱面積,不但整個被浪費掉,還有礙觀瞻,徒讓人民美學素養再倒退。
 

 
  
 




這個醜就算了,破洞這麼大,也太誇張了吧。


  





















相較之下,突然發現其他部會的宣導廣告好賞心悅目。。。。


這個人形圖,是在古亭國小旁邊,我強烈懷疑是學校為了整體美化,而包下來的公共藝術。這樣跟學校的圍牆設計,整體看來,是比較不突兀。。。。(真的是為了學生好)

至於這一組,可說是標準的【長輩圖】吧。。。。。整個無言到爆炸。。。





2018-01-17

貝克街 221 B


因為影集的緣故,福爾摩斯博物館 突然成為倫敦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一時間,似乎連披頭四的店都顯得冷清了。


走進這個大門,宛如來了一趟維多利亞時代之旅。


其中,較讓人眼睛一亮的,應該是這組青花瓷的馬桶及衛浴設備。因為貝克街的這組陶瓷衛浴,反應了一段英國的公共衛生史。


馬桶這東西,出現的時間很早,但是要進化到今日的形貌,則也走了數百年的路。在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時期, 哈林頓爵士(Sir John Harington of Kelston)便已設計出史上第一個沖水馬桶了,配有木製水箱和沖水閥門。不過,此時的馬桶構造還很簡陋,加上沒有化糞池的設計,因此,臭氣很容易隨著水管又倒流回房間。不是很實用。

1775年蘇格蘭鐘錶匠 Alexander Cumming 改良哈林頓的設計,並取得了抽水馬桶的專利。1778年英國發明家及鎖匠 Joseph Bramah 再改進抽水馬桶的水流設計,並取得專利,他開了馬桶製造坊,開始大量生產販售抽水馬桶。隨著馬桶得普及,英國在1848年頒布了公共衛生法,規定家戶必須安裝馬桶,結果,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糞便都直接排入泰晤士河,經時累月下來,最後泰唔士河變成了一個露天大糞坑,不但河水褐濁,水中生物絕跡,河流在炎夏烈日暴曬下發出難聞的臭味,1858年夏天開始,英國首都倫敦已經臭到無法住人,泰晤士河則蒙上「死河」的臭名,這就是世界公衛史上知名的「大惡臭事件」(The Great Stink)。

自此,倫敦開始修建下水道,而沖水馬桶也一直在改良中,至1870年,英國一位陶磁匠 Thomas William Twyford 製作出了陶瓷馬桶跟洗臉盆,從此,現代衛浴基本設備進入了工業化得大量生產。而生於十九世紀下葉的福爾摩斯生活的時代,正是陶瓷洗臉盆與馬桶開始進入大眾生活的時代。

除此之外,房內還有一個有趣的物件。今日也仍見於我們生活中,那就是蘇打水瓶。

credit: http://www.221bbakerstreetla.com/Bs_gasogene.htm

看看百年前 Westward ho! 雜誌 (July 1909) 上的廣告。這種名為 Seltzogene 的蘇打水瓶,出現於維多利亞時代末期。是蘇打水機的祖先。


由於容量小的緣故,這種 model 大都是家庭用。這種蘇打水製造機由兩顆上下相連的玻璃球組成,中間則有玻璃管相貫通,外面覆滿金屬網。下面那顆球裝水,上面那顆則裝酒石酸及碳酸氫鈉使之產生反應以生成二氧化碳,由於二氧化碳會略溶於水,形成碳酸,這就是碳酸水。由於化學實驗不是人人能輕鬆勝任,這樣的裝置一不小心就會爆炸,所以設計了金屬網以防止爆炸時玻璃四散。

當然,現代版的蘇打水製造機安全多了。只是,動輒就會爆炸的蘇打水瓶的確與貝克街221B主人的生活方式很相配呢。




2018-01-07

《幸福路上》 2 : Hershey's 與美軍

                                                             圖/傳影互動

現在正上映中的《幸福路上》,充滿各式看得見與看不見得符號。例如小琪生於【1975年四月5日】,住在【幸福路168號】,金頭髮的莊貝蒂是【1951年至1979年】間,【中美關係章】的一個小註腳。透過小琪接過貝蒂贈送的 Hershey's 巧克力時眼中的閃光,巧妙又自然地呈現了解嚴前世代對美國的想像與憧憬。



Hershey's 是美國的老牌巧克力,總部位於賓州,位於首府哈里斯堡的東邊23公里處。由一位名為 Milton Hershey 的糖果師傅所創立。Hershey 出身自門諾派(Mennonite community)教徒的家庭,在賓州的德語區長大。他的祖先則早在十八世紀初期便已從歐洲移居此地。賓州最早的自治聚落由貴格會領袖 William Penn 建立,1681 年,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給予 William Penn 土地特許狀,並命名為 Pennsylvania。

                                           貴格會對美國的宗教寬容政策有深遠影響。

由於貴格會的和平主義以及宗教自由立場,1683年時,瑞士的門諾派首先來到此處並建立聚落,很快地,在歐洲遭到宗教迫害或是想另尋一方淨土的族群紛紛來到新大陸。到十八世紀初期時,已有大量來自瑞士及日耳曼地區的移民遷移到此。雖然這個群體基本上都是日耳曼語族,也多數新教徒,然而歐洲因教義之爭而產生的分歧,仍延續到新大陸來。因此,人數雖然不算多,教派倒是不算少。這裡的移民有日耳曼歸正教會(German Reformed)、路德派(Lutherans)以及各類的再洗禮派(Anabaptists),如門諾派(Mennonites),Amish 以及哈特派(Hutterite)。

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對美國最巨大的影響,當屬 Hershey 先生在展場上與巧克力製造機的相遇。從此,他開始專心從事巧克力生產。1900年,Hershey's 推出了牛奶巧克力片,這不只是美國最早的量產巧克力,也是巧克力史上首度針對大眾消費市場來生產的產品。由於 Hershey's 在配銷通路的經營上相當成功,很快地 Hershey's 成為美國的國民巧克力。


credit: Fox

二戰前夕, Hershey's 也協同軍方,製作特別款巧克力條(Ration D bars)當軍人的標準配給。巧克力是美國軍方的標準配給品,原因之一是因為巧克力有快速補充高熱能的效果。


1943年,由於美軍戰事所需,Hershey's 接受軍方的請託,研發製作可以耐熱的巧克力條。他們生產了一款熱帶版,可以在120F (約攝氏48度) 的高溫下維持固態長達一小時。至二戰結束時,共生產了熱帶版巧克力三千多萬條。至於之後的越戰,以及長期駐紮在沖繩、台灣、菲律賓等地的軍隊配給,更是難以估算了。
                                                          Credit:Hershey community archives

由於 Hershey's 是美軍的配給之一,貝蒂的母親想來常常看到這品牌的巧克力,因此,當她放眼琳瑯滿目的美國貨品架上,想要挑禮物給貝蒂時(謊稱是空軍父親寄來的),的確也沒有比 Hershey's 更適合的了。

                                                Credit: The Hershey Story

Hershey 曾在1944~1981年期間,開了一個 Air Park,就位於 Hershey park 對街,不但可以上飛行課,也可以租用他們的飛機進行空中觀光。

除了跟著美國大兵南征北戰, Hershey's 也參與了 1971 年的阿波羅15號任務,跟著太空人一起上太空去。說Hershey's 是美國象徵其實也不為過呢。美國知名的卡通《辛普森家庭》中,Homer 便曾說過這句話 : "I’ve never prayed to a city in my life and if I did it’d be Hershey, Pennsylvania." 

可見 Hershey's 在美國庶民心目中的地位。


回家

看完幸福路上,好像有一些殘餘多年的東西就這麼地跟著漂走了。
便想起兩年前回紐約當觀光客的一個記憶。




(1) Let go…… 

一早看到修女學者友人的線上廣播,主題是【Let go and let God】。
顯然,這一人生樂章確定結束。題目就這樣自己出現了。
昨天一早,出旅館沿二大道走,往友人定好的餐廳移動,路上,必經過聯合國。


這個廣場,我曾經很熟悉,現在則有點遙遠。很久以前,我剛來紐約的那個九月,我被朋友動員去參加台灣入聯示威,在時代廣場。因為這樣認識只聞其名的黑名單台獨大老。。。。曾經,千里迢迢從台灣來的新港媽祖及其信徒以及長老教會的耶穌追隨者,為了各自的神,在這裡大吵一架,互相指責對方的神【沒效】。

神面對蠢信徒時,大概也不怎麼想顯靈。所以才會媽祖跟耶穌都【沒效】。

但是,一連串的偶然,讓一切都自然成了這個 closure 的一部分。


(2) 聖家堂

我繞了一下。彷彿最後巡禮。



卻突然發現廣場的另一側有間教堂矗立。因為建築風格,加上遠望只見十字架,以我對這島的了解,心理想大概是基督教會吧。然而,我還是走去看看,因為,我突然驚覺到【我怎不知這裡有教堂?

我還記得十多年前,依斯蘭婦女在這鐵架下示威,我還拿了傳單仔細看世為啥子事,我的記憶力這麼好。怎不記得這裡有教堂? 突然想到耶斯穌會士學者的機警【我只聽到我想聽的】。當下了悟【不是我不記得,是我從來也沒看見它存在】,因為從【沒看到】過,當然記憶資料庫中就無此檔案。

我走近,終於能看見字,Holy Family Church,聖家堂。(喃喃自語,這不是天主教就是聖公會)

Holy family。我呆了很久。朋友約我見面,是要討論她的婚禮細節。我不免又要發表一場宗教比較演講 (基督新教與天主教對 family 的看法異同)。我看門是開的 (good sign) 走進去,彌撒剛開始。


 11日,對天主教義意重大,是 obligation。但是,對基督新教不過是平常日。我因無法久留,聽了一下,點了些臘燭,默想了一下。就了解了。

出了大門,站在階梯,望過廣場 (這所謂廣場,不過十多米) ,看著對面大樓,突然間覺得,那好像是另一個世界。這廣場宛如條路,我沒順著路繼續走,反而攔腰穿越橫過廣場,到了【對岸】。

從對面走到這裡,只花一分多鐘,但是,這一章,我花了十六年。

I come for a closure. 但我沒想過要怎樣寫結尾。我完全不知道,原來,最後在這裡等著我的,還是聖家堂。我沒有寫劇本,但是,按神的劇本,這的確是我的風格。

你已到這裡,no return
這兩天不斷看到單德興老師【卻顧所來徑】這字樣。
我看著【對岸】,卻顧所來徑,恍如隔世。



可以安心的關門,是因為已經什麼都看不見了。想起 Paul Ricoeur

Memory, History, Forgetting

(3) Finale-let God

教堂門口,自然有些許歷史。


這三個人在上世紀末,決定了這個千禧年,羅馬教會的未來方向。



而最後去承受最多罵名最多不諒解以完成這個transformation 工程的,是本篤十六。


只有日耳曼法學者才能夠承擔真正艱鉅的執行完工。沒有這些 rocks,就不會有方濟各的光芒。稱為進步派的蠢俗人只見方濟各, 卻對本篤十六抱怨連連。打嘴砲很容易,修法是另一個工程。他知道他在做什麼。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可以了。


【幸福路上】,講的是一個【我是誰】以及【回家】的故事。

的確,這是一條回家的路。

本篤十六說,Faith is  our home in this world.  



2018-01-04

義式聖誕 : Befana 與 Panettone

一月6號是「主顯節」(Epiphany),是聖誕節後的第12天,是廣義的聖誕假期的最後一日。這一天,法國人吃國王派,在義大利,則是最後一天吃 Panettone 的日子。

                               Franco Barberis (1905 - 1992) 為 Vanini 出品的Panettone 設計繪製的海報

這一天也是義大利小孩最期待的聖誕節高潮。因為一月5日的深夜,Befana 會視小孩的年度表現送來彩色糖果或 carbone (黑糖)為獎懲。

                                                 source: http://www.italymagazine.com

Befana 的職責近於 Santa Claus。由於這個角色起源自民俗傳統,因此關於其人其事的版本眾多,廣泛流傳於民間。不過,其造型是個騎掃把的老婦算是數百年來各地的共識。

credit: https://www.louisvillehalloween.com/the-legend-of-la-befana-the-christmas-witch/

在傳統的基督宗教國家,小孩想要在聖誕節期得到禮物,可是有代價的。只有好孩子才能得到獎勵,可不是人人有獎。去年冬天威廉王子訪問芬蘭時,便特別帶了喬治王子給聖誕老人的願望單去面交聖誕老人,上面有喬治的自我評量 (我整年表現良好) 跟期望禮物 (警車)。充分反映了聖誕禮物的原始概念。
                                              pix: http://abcnews.go.com/   新聞見:威廉王子 vs. 聖誕老人


這是法國藝術家 Lucien Bertaux 為Alemagna 繪製的 panettone 海報 (c.1955)。由於Panettone 是節慶食物,體積都不小,這些年來,因應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有些老牌子也推出迷你版。下次聖誕節假期,可以買一個來增添義大利氣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