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捷運公共藝術

某日跟一位藝術家約在劍橋市,還有她的另一位藝術家友人。
鬼混完,朋友把我送到最近的地鐵站去。
住市中心的缺點就是,不知不覺的,很少到這麼【郊區】來。
這站是 Porter Square。該日大雨,下樓梯時,卻一眼瞄到這個扶手有點不同。
雖然我不知道這到底是要說啥,但是很清楚,這是個【公共藝術】。
回來便問了念藝術的友人,這是啥意思 ? 
友人很快地給了答案, 讓藝術家自己說


我一直有注意捷運公共藝術的習慣,因為,偉大的城市必有偉大的公共藝術
這是從文藝復興時期起就有的特色。
雖然當時的公共藝術目的仍不脫炫富、統治者的政治洗腦等意圖,但是,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目的,因此,美學得以走入民間日常。

台灣第一個談這主題的人,應該是楊子葆。捷運專家看遍各國捷運系統,也【順便】觀察記錄了各國捷運站的公共藝術。按他的心得,他認為台北捷運的公共藝術有很大的創造力,但是藝術作品與地點卻缺乏關聯性

當然,依我之見,會有這個問題,就是本國的文化規劃者常出現的問題。
現實來說,捷運站因為地點跟人潮移動的屬性,不夠吸睛搶眼,很容易就會被忽略掉,特別是上班時間。也因此,需要更誇張鮮豔搶眼等等,否則就會成為雞肋。

由於本國的成人美學教育已經差不多沒救了,因此,基於效率,我個人傾向於向下紮根,從兒童開始。畢竟,連基本的美學訓練都沒有的話,是不可能看懂各式各樣的【現代抽象】藝術的,而人若從小沒有養成【常常東張西望】的習慣 (當然,如果環境過於單調無聊乏味醜陋,那也沒有東張西望的必要),長大也就會【正常地】啥都視而不見了。


這是行經某捷運站時的意外驚喜。馬上就吸引住周邊小朋友的目光。

下班時,若回家路上看到的是這樣的圖樣,應該是會令人精神感到舒坦吧。

無庸置疑的會讓女生開心的壁畫。

我想,每日通勤的上班族,看到這畫面,應該很有感。。。。。
相較之下,找個名家來打造一個沒人看得懂是啥的公共藝術 (更糟的,可能根本就沒看到),說穿了,就只不過是官僚的便宜行事或者文化菁英心態罷了。
這些高昂的藝術家創作,當然是藝術品無誤,但是,卻一點也不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