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9

La couleur du blé


 I've heard it said
That people come into our lives for a reason
Bringing something we must learn
And we are led
To those who help us most to grow





這是六年前的事了。。。
當悲傷終於過去。。便懂得了,小麥的顏色。


Et quand tu seras consolé (on se console toujours) tu seras content de m'avoir connu. 
Tu seras toujours mon ami. 
Tu auras envie de rire avec moi.


credit to CJ.


小黑貓昨天下午壽終正寢,在我午睡的時候。
她也在午睡,只是我醒來時,她就走了。

我一年午睡時間是不會超過五次的,
昨天因身體不適,就留在家裡,中午實在很累決定去午睡。
睡的時候做了夢,夢到我跟我媽對話。
我說小黑最近動作很緩慢,身體越來越虛弱,感覺快不行了。

我媽說,小黑出現在我的人生裡陪伴我,是她的任務(天命乎?)。
任務完成,她就會回到她該在的地方去。
該走時,她就會走了。不可強留。


醒來想著,等等台灣天亮要打電話跟老媽講這件事。
我想這是小黑來跟我「講一聲」吧。

我以前就警告她,不可以像其他貓一樣,偷偷的跑去沒人看見的地方躲起來死去。
只是,我打回家時,已經是報告死訊了。

她躺在她最喜歡的角落午睡。很安詳很平靜的走了。

上個月,我才跟室友說,我希望小黑是這樣死去的。
不要生大一堆病,然後不斷進出獸醫院,受盡折磨。

既然是寵物,就不能因為自己捨不得,而選擇讓對方痛苦羸弱的活著。
她很愛躺在流理台前,很容易就會踩到她,我都會吼她『死貓,給我起來。』
她總是很不甘願的移動,這一次,她連動都沒動。
我推了她一下,她沒有再起來了。真的是死貓了。

我把她留在那裡,照計畫出門去買東西,
我希望她只是昏睡而已,我回來,也許就起來了。
但是,她依然維持著這個她最喜歡的舒服的睡姿。

rest in peace.

她的臉跟身體都非常的放鬆安詳。

感謝天主,我的願望總是會實現。

晚上,我們把她葬在花園裡的大樹下。留下一隻蠟燭。
我期待她還會再出現在夢裡,但是,我卻很清楚的知道,這一次不會了。
她的任務已經完成,時間到了,就該瀟灑的離去。

她要上路時,就已經跟我宣告過了,那就是道別。

是的,任務完成。

她已經沒法再負擔跟著我到下個地方去了。
連到朋友家,才一小時的車程,她就已經撐不了了,
搭十幾小時飛機不吃不拉的英勇,已經是年輕往事。
所以她走了。

 『愛』是不互相拖累對方的人生,『愛』是不成為對方的負擔。
她在我人生最徬徨的時候出現,在我準備揚帆的時候離去。
我人生最低潮的整個谷底時期,這隻貓不離不棄的陪伴我。

不自私的『愛』,是讓自己承受傷痛,
不自私的『愛』,是讓對方有百分之百的選擇權跟自主權。

今年的聖灰節那週末,小黑差點死去,我顧不得路人的異樣眼光,一路哭到教會去。
那三日,「預備死亡、悲痛告別、復活喜樂」的經歷,想來就是給我一個 rehearsal。
於是當時候真正到來,我能以難以言喻的平靜鎮定,冷靜面對那極度關鍵的一秒鐘。

今年的復活節,我終於真正明白為什麼瑪麗亞在天主教會裡,
會被提升到這麼偉大的地位,崇高度能夠近逼「三位一體」。

因為,(無私的)『愛』是基督教文明中,最偉大的發明。

「愛」並不是個「自然」的咚咚。

the Passion 是自己選的,自己的天命,說來是沒什麼好抱怨的。

但Pieta 卻不是。

可是瑪麗亞從來沒說過「你怎麼可以丟下媽媽不管?自己跑去死。」這種話。

瑪麗亞被羅馬教會的神父們賦予了「無私」的具體形象,
「無私」就是「尊重」,「愛」就是誰選擇去承擔悲痛。
所有的母親,都被期待要像瑪麗亞,這才是「個人主義」的真正起源。

那三天,才是最接近地獄的時刻,我終於學會了這個人生最難的功課。
小黑總算功德圓滿,任務達成。
小黑教我懂了,什麼叫做『愛』。
於是,我們最終也走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刻。

小黑的軀體實在太小了,我早上從樓上的陽台看下去,
那角落跟平常沒什麼不同。我想她應該已經回到家了。

室友說,今早,室外貓帶了一隻黑貓一起出現在後院。
這大概是小黑的魔法吧,黑貓總是有些奇特的法力。
她上週便曾跟我說,見到一隻黑貓在外面,本來以為是小黑出去玩了,
後來發現,那隻小黑貓的動作太快,不可能是我們的老黑貓。

小黑不會跑那麼遠的,我說。

我當時並沒想到,原來,時間已經逼近了。

要埋那邊呢?

「無所謂,最好挖的地方吧。」我說。

真正重要的,都是眼睛看不見的。有沒有立個十字架做標記也無所謂。

如果,對方的存在只是一種習慣,當環境被迫改變後,
新的習慣就會慢慢取代舊習慣,之後,就會逐漸淡忘。
如果我真的忘了,那麼路上的黑貓,也不過就只是一隻貓,一個生物。
如果,這段邂逅有意義,那麼即使可見的形體毀敗消散,
「共在感」並不會因著時空而改變。「愛」永不止息。

因為「愛」是一種化學變化,從我們相遇的那刻起,就一切都不再一樣了。

We were there at the beginning; we have been here ever since.

2017-07-26

捷運公共藝術

某日跟一位藝術家約在劍橋市,還有她的另一位藝術家友人。
鬼混完,朋友把我送到最近的地鐵站去。
住市中心的缺點就是,不知不覺的,很少到這麼【郊區】來。
這站是 Porter Square。該日大雨,下樓梯時,卻一眼瞄到這個扶手有點不同。
雖然我不知道這到底是要說啥,但是很清楚,這是個【公共藝術】。
回來便問了念藝術的友人,這是啥意思 ? 
友人很快地給了答案, 讓藝術家自己說


我一直有注意捷運公共藝術的習慣,因為,偉大的城市必有偉大的公共藝術
這是從文藝復興時期起就有的特色。
雖然當時的公共藝術目的仍不脫炫富、統治者的政治洗腦等意圖,但是,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目的,因此,美學得以走入民間日常。

台灣第一個談這主題的人,應該是楊子葆。捷運專家看遍各國捷運系統,也【順便】觀察記錄了各國捷運站的公共藝術。按他的心得,他認為台北捷運的公共藝術有很大的創造力,但是藝術作品與地點卻缺乏關聯性

當然,依我之見,會有這個問題,就是本國的文化規劃者常出現的問題。
現實來說,捷運站因為地點跟人潮移動的屬性,不夠吸睛搶眼,很容易就會被忽略掉,特別是上班時間。也因此,需要更誇張鮮豔搶眼等等,否則就會成為雞肋。

由於本國的成人美學教育已經差不多沒救了,因此,基於效率,我個人傾向於向下紮根,從兒童開始。畢竟,連基本的美學訓練都沒有的話,是不可能看懂各式各樣的【現代抽象】藝術的,而人若從小沒有養成【常常東張西望】的習慣 (當然,如果環境過於單調無聊乏味醜陋,那也沒有東張西望的必要),長大也就會【正常地】啥都視而不見了。


這是行經某捷運站時的意外驚喜。馬上就吸引住周邊小朋友的目光。

下班時,若回家路上看到的是這樣的圖樣,應該是會令人精神感到舒坦吧。

無庸置疑的會讓女生開心的壁畫。

我想,每日通勤的上班族,看到這畫面,應該很有感。。。。。
相較之下,找個名家來打造一個沒人看得懂是啥的公共藝術 (更糟的,可能根本就沒看到),說穿了,就只不過是官僚的便宜行事或者文化菁英心態罷了。
這些高昂的藝術家創作,當然是藝術品無誤,但是,卻一點也不公共。

2017-07-22

自此,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 變成新約克(New York)





新世貿群大樓又慢慢地蓋起來了。
坐在河邊看夕陽,對岸的紐澤西那個鐘搖搖相望。






總覺得荷蘭人拿這島去換那嵐嶼那小島,並不是個好主意。

荷蘭航海家Hendrik Brouwer1611年開發了ㄧ條快速航線(即所謂的Brouwer Route)幾年後,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利用南半球的咆嘯西風帶(Roaring Forties)及澳洲暖流,開發出一條橫渡印度洋的新航線,打進印度洋貿易圈,並於1619年佔領印尼的巴達維亞(Batavia今印尼的雅加達),作為遠東活動的大本營。

隨之以軍事干預的手段,用武力控制香料的生產及供應,以掌控第一層級的商品配銷。為此,荷蘭不但與英國打了著名的肉荳蔻戰爭(The Nutmeg Wars, 1666-1667)也摧毀了萬丹(Banten)及望加錫(Makassar)這兩個繁榮小蘇丹國。此戰事最後於1667年,以談判達成協議。英、荷簽訂了〈布列達條約〉(Treaty of Breda, in 1667)英國放棄了嵐嶼 (Run) 的所有權,歸荷蘭管轄,而荷蘭則以其在北美洲曼哈頓島上的新阿姆斯特丹作為交換。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自此變成新約克(New York),即今日紐約。



2017-07-19

當資青遇到文青





參加食品展時,除了看產品之外,最有趣的事情莫過於看概念
有別於百多年前的博覽會竭盡所能地強調該產品與工業化之間的關聯性,這幾年,主軸明顯的變成自然環保」。可見不只食物有流行性,連生產概念都有。
這一次,便看到一個有趣的攤位。桌上只擺著簡介,產品長怎樣也不知,甚至連一口試喝的產品都沒有。但簡介造型頗吸睛。




顯然是「哥賣的不是西瓜汁,而是一種態度」的極致展現。

拿了DM回來研究,上 官網 看看。 

連品牌 (應該是吧?) 都如此「純粹」  (因為去品牌化是現在 branding 的主流)
 WTMLNWTR,啥意思?  
想一下,原來是 watermelon water 的縮寫。說穿了,不過就是西瓜汁。只是商家所標榜的是原料來源,他們宣稱採用「因不合產業標準,賣相不佳而被水果市場淘汰」,將瑕疵品轉為農民收益,而消費者也能享用最美味的飲料。一舉兩得。
 
說實話,自古以來,不都是這樣運用的嗎? 鄉下小水果攤都這樣子啊,漂亮的就水果攤上擺,醜的就削皮變成水果盤,再醜的就變成果汁。
 這產品的緣起,來自於兩個年輕人渴望改變這世界。如果此說為真,我只能說,這應該是一種中年危機吧。。。。照官網的說法,他們的原料來源是許多小農 (不是那種占地五百公頃的企業瓜農)。也就是說,他們賣的是環保跟小農關懷。


我看看它們官網上的合作經銷管道。Wholefoods 「形象指標」,也就算了,連Costco 都有。喵的,要供應到好市多去,那麼產量可絕對不是小規模生產啊。哪來這許多小農啊? 還是說不合格的瑕疵品有這麼多啊
 
基於資本主義的擴張以及左派的影響力,現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等等都已經被汙名化了,也因此,想賣貴一點的農產品,往往都要想辦法去跟family-run farm 扯上點邊。

真的是賣的不是商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