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香織(Ekuni Kaori,1964-)在 《金米糖撒落的地方》 中賦予了金米糖一個很美麗的傳說。讓這個女主角們童年時相信,只要將金米糖埋進土中,這些小糖果就會成天空的小星星。
金米糖,也有譯為金平糖的。最早當然是洋果子,即南蠻果子。這是葡萄牙文的Confeito,意指砂糖果子。傳入日本的時間大約是16世紀中葉。在那個砂糖還是非常珍貴的原料的時代,金米糖無疑是相當高級奢侈的舶來品。由於其昂貴與稀有,耶穌會士 Luís Fróis 曾以此作為禮物獻給織田信長,希望透過這美好的禮物向將軍傳達善意,以便能在日本開教。
金米糖跟著葡萄牙的大帆船在日本落腳,隨之落地生根,五百年之後,異鄉成了家鄉,南蠻果子歷經一連串的和化,最後變成了傳統和果子。
關於糖在的東北亞的歷史,目前的主流說法認為,砂糖製作技術大約是在唐朝時由西方傳入中國,再由鑑真大師在奈良時代引入日本的。如糖在西方的發展一樣,日本最早的砂糖都仰賴進口,也被視為藥物。
隨著製糖知識的發展,到室町時代,文獻上已可見到砂糖羊羹、砂糖饅頭、砂糖飴、砂糖餅等和果子。
江戶時代,幕府鼓勵種植甘蔗,自產砂糖。四國的高松藩松平頼恭對於栽植甘蔗特別積極,並成功地發展出繁複細緻的製作方式,而成為日本高級砂糖的代表,被稱為和三盆糖。至今,四國東部的香川縣與德島縣仍以和三盆糖著名。和三盆砂糖的色澤淡黃,顆粒勻細,甘甜清香,入口即化。是製作和菓子的重要原料,也可添入咖啡或紅茶,甜而不膩,甘韻深長。
製糖是一種勞力密集的農產加工產業,在吉滿義志的 《德之島事情》(1895) 中,可見明治初期的糖業景況。這一系列插畫與 William Clark 那知名的安地瓜島甘蔗園十景互相呼應,呈現底層農民的血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