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1

建國英雄也能變 IP


義大利建國150 年慶時,各廠牌趁機推出了好多應景產品。所謂的 IP ,極度的延伸,連【顏色】都可以是 IP 的。比方說,各國都有其國旗色,說到底也不外那幾色,但是,就是有某些國家的顏色,連顏色本身都具有豐富的角色形象與背景意涵,讓人能夠產生情感共鳴跟認同感。例如最經典的例子,紅白藍。這三色已經巧妙的連結上三種價值,並成為該國形象的基本元素。因此,無須抬出一個真正的 IP 角色瑪麗安來,單這三色本身就已經成為【一種角色】了。

畢竟,在這地球上,只要有讀點書,識點字,略知【世界】不是只有中台美日的人,應該是沒有人看到紅白藍時,會認為【紅白藍 = 青天白日滿地紅】吧~
具有豐富的角色形象和故事背景,

具有豐富的角色形象和故事背景,例如,最經典的,紅白藍。(應該沒人會說這三色就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吧~) 

雖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建國神話,也會操縱建國神話來形成國族意識,但是,如何操作,仍有高低之別。設計大國義大利在此操作上,自然也不惶多讓,不讓法國專美於前。知名咖啡品牌 Lavazza 便以其國旗的紅白綠三色為設計,推出了 150 紀念咖啡杯款。說來,義大利的建國,某點來說,的確也可放進【擺脫外國勢力割據】的類型中去,但是,與其他國家充斥可歌可泣的悲情建國史相比,義大利的建國神話則因這位先生而呈現出一種詩歌般地浪漫英雄主義色彩。


 1833年四月,一位名為約瑟夫‧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年輕船長駕駛他的 Clorinda 號至黑海岸邊的 Taganrog 港進貨。某晚,他在港邊的小酒館裡遇到了一位來自義大利 Oneglia 城的政治移民,這個名為Giovanni Battista Cuneo 的鄉親,解答了加里波底苦苦思索二十多年卻無解的問題:一個關於義大利命運及如何復興的問題。根據他的自述:「直至這晚,一個利古利亞人為我揭示了關於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況。我相信哥倫布發現美洲時,也不會比我現在更快樂。」


一種高貴的民族信念霎時充滿他的胸懷,加里波底從而立誓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於將祖國從奧地利手中解放出來的神聖任務。他加入這個名為「青年義大利」(La Giovine Italia) 的秘密組織,是由義大利政治家馬志尼( Giuseppe Mazzini) 1831年在馬賽所創立的,基本信念是統一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城國邦,建立一個共和國。

近三十年之後 (1860),這位年過半百的阿北,號召了一支近千人的軍隊 (嚴格說來,應該是一群烏合之眾),航向拿坡里,為義大利的統一運動開了第一槍。

那一晚,兩個年輕人的相遇,宣告了現代義大利的未來命運。Giovanni Battista Cuneo 雖然只是建國路上的一顆不起眼小石頭,但是他卻為義大利統一做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 成為連接起馬志尼與加里波底之間的那座橋。

 熱血革命份子總是會受到人民喜愛,雖然嚴格說來,一個身處崩解危難狀態的政治實體,要能夠成功地存活下去,最需要的其實是老謀深算的冷靜機敏政治家,而非熱情滿滿的革命份子,但是從歷史的後見之明來看,加富爾的粉絲遠不如加里波底跟馬志尼,至於 Nicolas de Condorcet 那更是不能跟馬拉與羅伯斯比爾相提並論。那怕當初法國建國百年時,英雄換人當地推了他為代表,基本上這人的名氣至今仍然出不了學術界與知識菁英圈。 也因此,這現象值得要投身政治圈的年輕後進們入行之前好好思考。





關於加里波底,節錄自 橄欖油到蘋果酒


2017-08-26

到處有先知

路上遠遠地望到路邊一個吼得聲嘶力竭的青年,以為是肥皂箱憤青。我對肥皂箱沒意見,說來不過就是「前網路」時代的部落格或臉書,愛聽就去,市場自己找,搞不好人氣大旺,就上電視成名嘴或競選去,都不壞。

基於好奇,經過時,細聽。不對,是傳教。而且是「我得到訊息」的先知式宣教。談的是「神指示如何減少饑餓」。這主題當然很重要,而這種「散佈神的訊息」法,讓我熊熊想到懷愛倫。

我也不敢小覷,畢竟是他自己眠夢還是真神啟,還有待後續考驗。若他是神檢選的器皿,那就會遇到一個有錢或有能力的人剛好這麼一聽,剛好就被啟發,然後跟他搭檔起來,之後,神的指示便可落實。反之,就是自己在裝肖維。



2017-08-23

藉由自然的神奇力量來進行療癒


住在布魯克林時,某天看到一個極小的社區新聞,本地政府與一個什麼單位合作,將一些零散的畸零公有地釋出,該單位將之規劃成一座城市菜園,並由新移民 (主要是來自拉美在紐約從事勞動工作的 unskilled labors) 認養。這些來自農村的移工因之有個小小空間可以種植,這些蔬菜,他們或自己食用或售出,一方面是經濟補貼,最重要的,則是紓解精神壓力。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 這個專業。一種藉由種植與園藝來消除參與者的某些心理障礙。

報紙訪問了計畫主持方跟實踐方。我因而了解到,原來,對於這些【第三世界的前農民】來說,在自己的一小方泥土上種植自己熟悉的作物對於他們來說,能帶給他們精神平靜。恍如回到自己家鄉。以及熟悉的生活方式的安心感,大大緩和了這些農村移民進入城市的焦慮。種植,有助於讓這些在這個巨大城市中艱苦討生活的底層勞工得到些許的精神安慰與平衡,當然這也會有效的遏止因為文化與環境等等的適應不良而造成的諸多後遺症 (如酗酒、賭博、毒品、家庭暴力等等)。

這讓我突然想起了聖本篤。



很遙遠以前,當【勞動】還是【教化】的時代,古代教士就已發現照顧植物所帶來的種種神奇功能,可以使人達到【身心平衡】跟【靈魂平靜】。植物的生命循環是神的啟示,說明著生命更新的希望,以及重新開始的機會。

【人靈療癒】是基督宗教國家很熱衷的主題,因此,隨之便發展出【音樂治療】【園藝治療】這些專業的精神療癒。 十八世紀時,歐洲已有些醫院、療養院將園藝導入精神病患者的療程中,在美國,1812 年時,美國革命建國參與者之一的費城醫生 Benjamin Rush 發表了Medical Inquiries and Observations upon the Diseases of the Mind 一書,指出園藝運用在專業的臨床治療上的功效。1817年,費城開始有醫院將園藝活動納入療程。

到十九世紀末,美國已開始建立大型溫室,進行園藝療法的研究。二十世紀時,園藝療法也被引進復健醫學,用於肢體障礙者的復健治療。隨著此專業的發展,園藝治療在戰後則用來協助身心受創的退伍軍人進行身心復健,以便重新適應社會。


畢業後在台灣混著,某天,很意外的看到一篇訪問台灣 第一位園藝治療師  的報導。很佩服黃老師的勇氣。畢竟,以台灣這種連心理醫師的地位都還挺尷尬的地方,這些精神療癒師明顯的就更無地位了

當然,開拓者一定會碰到無以數計多的難題,除了須進行觀念上的教育推廣之外,還有另一個大問題需要克服,那就是建立起操作這套學說的支援系統。

有無支援系統,是左右這個【新學說】是否能夠在新的土壤活下去的關鍵。因為園藝治療中有一個部分是與記憶連結的,因此,選取的植物就變得很重要。隨著這個專業的引進,某點來說,也是我們重新去認識本地植物的好機會。













2017-08-19

這些屋,那些事



年初某日,我帶了學妹去北方大道的Flushing town Hall。這當然是歷史建物。它曾經是公民的大會堂,宣戰時的宣示廳,法院,後來還變成娛樂場所,現在則以身兼演藝廳的博物館姿態存在著。
說出每分鐘都有個蠢貨誕生 (There's a sucker born every minute.) 的美國通俗娛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 Phineas Taylor Barnum 就曾以此處為演出據點。此外,這位開創美國馬戲團事業的重量咖還有一句名言叫做 Nothing draws a crowd like a crowd. 最吸引人潮的就是人潮。

當然這都是歷史了,一如對面安靜的貴格會老聚會所。

 
「貴格會對美國建國的價值形塑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啊。不只是宗教寬容的理念而已,你看到那條 Parsons Blvd. 吧,那是紀念 Parsons 那家人。他們是當時的法拉盛地區最堅強的反蓄奴者,更是積極建立地下通道解放黑奴的啊。」

說來,都沒人覺得林肯「突然」要解放黑奴是奇怪的事嗎?都沒發現這些事好像都接不大起來,中間有漏洞空白嗎? 不是我愛講難聽話,台灣的世界史課本不但盡寫些無關緊要的垃圾,連分析事情都沒邏輯!!

一個一直有奴隸存在的地方,「突然」有這麼多人挺身支持廢奴不是怪怪的嗎?

想想看,同運都做二三十年了,同婚還被擋成那樣,人有那麼容易改變觀念嗎?
 
「拜託一下,台灣人不要每次來法拉盛就只知道去買菜跟吃台菜、中菜。每天都在講要國際化,結果處身在這麼多元種族的地方,你們的眼裡卻還是只有中台韓。」



 雖然現在的法拉盛比我十幾年前來的時候擁擠千倍。不過,只要願意稍微遠離緬街,還是可以尋到一抹荷屬時代的寧靜。








2017-08-14

Ad Astra



這句拉丁文諺語,常讓我想到一位黑手黨大老的名言 : 
『那是我的地盤,就算今天我還沒到那裡,明天也會到。』





我常聽到人說,It is your(my) choice,但是,從沒聽過後面這句(還沒用禮貌點的句型咧!):be responsible

而這句話是一個義大利人不斷的在我耳邊的碎念。我的義大利文老師,是個來美國當交換學生的義大利現代文學的博士候選人,順便在語言中心教義大利文賺生活費。雖然那只是我暑假的消遣,但是老師可不這樣想,雖然他知道我也在寫論文,也知道這種壓力,但是他可沒有因此就放水,反而成天 ggyy:

You choose it and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喵的,古羅馬的靈魂仍跟現代義大利分不開。這句話其實也很常以各種儀式的面貌,出現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活動裡,不管是「ordain」還是結婚,都是這樣的概念。

沒人逼的,一切都是自己決定的。

這是自己的 free will 的決定,所以,必也需要有 strong will 去完成它。作了決定卻不想負責,會給人跟社群造成大災難。只有能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才能叫「成人」,大人才可享有公民權。不是年紀到了,「自動」就是成人,「自動」就是公民。那都只叫自然人。

我曾經跟政治哲學老師說,「負責」(responsibility)「權利」(right)「義務」(obligation/ duty),基本上,都是不存在於我的國家的文化裡的概念。整國都是自然人,所以,也沒有「人」之意識跟主體,不是由「意志」主導行為,自然人就是「感覺」跟「感情用事」主導,理性匱乏(政治權力是靠「搏感情」得到的)。即使想理性思考,也因為腦中的軟體屬於「情理法」系統,再怎樣的理性思考,「人情道義」依然是考量之元素。由於這些法治的基礎元素都沒有真的進入人的思維裡,因此成不了法治國家。

一切都是邏輯之必然。

說到底,長期被希臘系統嘲笑的羅馬天主教,其核心「哲學」,也不過就是『will』跟『responsibility』罷了。

是啊,狐狸知道許多事,刺蝟只知道一件事。
  
Per Aspera Ad Astra !


2017-08-09

美感教育要從細節開始


在某國際機場看到這一排非常吸睛的可口可樂自動販賣機。


頓時眼睛一亮,好有設計感的自動販賣機呀!
走近細看,原來是 Pininfarina 設計的。。。。。


找設計過法拉利的設計公司來操刀,整個質感就是不一樣呀。


雖然說,自動販賣機不過就是角落的不重要【配角】,沒多少人會去特別關注它的造型,然而,真正可怕的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當一個城市,從路旁的建築到市場裡的自動販賣機都毫無美感可言時,人的美感也就因為習慣而麻木最後毫無知覺了。

都說人文需要累積,美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