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對在台灣的基督宗教信友及道教信徒來說都是重要的月份。
就前者而言,當然是復活節將至。
對後者來說,本月是媽祖、保生大帝、註生娘娘三位重要神祇的聖誕。
因為道教是多神信仰,因此,廟宇在台灣的分佈密度,很可能比歐洲的教堂更高。
雖然台灣的廟宇建築原則上是閩南式,但是,地域轉變與人文發展都會影響建築,隨著統治台灣政權的更迭,台灣島的人民也逐漸形塑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並反映在廟宇建築上。根據漢寶德老師的觀察,台灣的廟宇「不但與中國沿海一帶的宗教建築截然不同,與本地的清式閩南建築也已脫離關係。這是地域因歷史發展的歧異所造成的結果。但這也說明了當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凸顯後,在建築上不期然的就表現出來了。這說明地域與歷史的因素是分不開的。」
台灣的傳統廟宇,最特殊的地方大概可說是屋頂了。自從讀了《建築母語》一書,只要經過廟宇,我就會忍不住的多看一下屋頂,照漢寶德老師的說明, 「台灣廟宇形式在後期發展上特別側重於裝飾性。閩南建築原本就重色彩富麗的裝飾,在屋脊及簷下安置很多民間故事的雕刻與繪畫,是民俗藝術的寶藏。到台灣後,這一部分發展得特別精采。交趾燒與「剪粘」使台灣廟宇的屋頂近似民藝的展示場所。這兩種工藝越到後期,成為廟宇地位的象徵。這些早期用瓷片塑製或燒成的民俗小說的故事,與廟宇的神祇無關,有以戲劇娛神的意味。到了後期,由於可以使用塑膠色片組成,規模就無限的膨脹,甚至大過屋頂本身。使得一個小型的廟宇的外觀,幾全為彩塑所籠罩。至於鏤空的石龍柱更是不在話下了。 」
台灣的廟宇,地域性非常濃厚。其實也不只廟宇,文化一旦脫離其原生地到別的空間,就會逐漸變質,最後長成自己的樣子,因此再說什麼,要與中國政治上了斷,就不要用漢字拜媽祖之類的蠢話,只會讓人覺得是腦子不清的蠢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