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

台灣選舉史上最大膽的政治實驗:社綠盟 (2)


這個聯盟沒有克服的眾多技術問題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本質問題。那就是這兩政黨本身體質的特色:Committee 制。我雖然不喜歡【集體領導制】,但是這只是我個人跟此種leadership 不合,不是說這種制度不行。沒啥制度是絕對優的,所有的制度都有優點 & 缺點。而利弊得失其實要看時空以及操作者,一種制度能成功運作或失敗收場,實有太多的【此一時,彼一時】的變因。這是時刻不能忘記的前題。絕對不能簡化成XX制就是不好,XX制就是好。

社民黨是 committee制,這是個大問題。集體領導制是我這世代 (五六年級生) 自認是進步派知青搞運動的特色,尤其是有所謂的性別意識的女性菁英特別喜歡committee制。可能是女性主義者【本能上】對於patriarchy 的反感還蝦米,這我沒意見。

然而,我說集體領導是社民黨的大問題,在於,社民黨成立時間很短,加上各委員之間,充其量彼此都不過只是之前有認識,根本不是什麼攪和多年有深厚革命情感或是有合作默契的姊妹情誼的組織。在大家也沒真的很熟的狀況下,運作一個Committee 制的組織,非常非常需要時間。雖然原則上,大家的理念是差不多一致的,但是,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是出在操作層面上。故而,【問題必在成軍後】。

直到開始開黨部會議時,大家才會【突然】發現,原來在技術層面上,彼此之間的認知差異有多巨大。而更麻煩的現實是,離選舉根本沒有剩太多時間,且每個委員自己也都要選,分身乏術。而更更更恐怖的,社民黨的每個候選人加上黨工幾乎都是選舉素人,除了一兩位有在民進黨工作過,勉強算碰過政治外,其他的人都叫做「搞運動的」(廣義),因此,對於政治選戰實務的想像與理解,務實程度會淺到,每一件事對他們自己都是個挑戰。(講白了就是,一切從零開始學習)

社民黨因為是committee制,而且還是所謂的【理念型政黨】,因此,用腳想也知道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在討論溝通舊政治認為根本不重要的【原則】,特別是耗很多時間在字斟句酌各式statement,以便達到共識。然後,更不妙的,綠黨也有committee制傳統。兩個首次合作的committee 制的政黨要聯合行動,單是花在開會討論溝通協調上的時間,已經足夠讓對手整個選區的菜市場都跑過一次了。

綠黨已經選過很多次了,加上德魯伊族出走,雖說元氣有損,可是同樣的,內耗也降低,本來這次應該把所有的時間跟精力都拿來好好拼選舉的,可是,基於某個很蠢的原因 (根據某個資深綠黨支持者的臉書說法),綠黨決策層決定要跟社民黨結盟。大家的時間就這麼多,特別是這些資源很緊綠黨時間花在選舉上,反而是花一大堆時間在跟社民黨搞聯合,兩個【理念型】團體要協調並取得共識,會很耗時。最可悲的,這個結盟因為沒有完全得到黨內的全力支持(這是一定的,committee制的麻煩就是雜音多),以至於連自己的選票都流失 (該位資深綠黨人自己都說她因無法接受范雲的ABCDE而沒投綠社盟)。這類運動型政黨的基本盤都很強硬,很像深藍跟深綠的基本盤,有【理念(或意識型態)】的人,都會有某幾條【絕對不能妥協】的線。雖說跟社民黨結盟而捉到的票跟因之而流失的票不易計算,但是,綠黨的決策 committee 似乎連自己的大咖支持者都沒說服。

社民黨跟綠黨的聯盟,很像兩個不大熟的人結婚。以為理念相近而且有共同目標 (根據我從兩邊的公開資料得到的推論),雙方都是好人,這樣子的兩個人來結婚應該沒問題 (說穿了,就是舊婚姻的邏輯)。理論上,這的確也不是說不通,實踐上,也不是不可行。但是,因為不熟悉,彼此間也還沒有什麼信任基礎,這樣子的結合,想也知所需的磨合期絕對非常久。但是他們居然冒大險的做了這麼個實驗,雖然失敗了,不過,還是雖敗猶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