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和製洋物


原來,日本能,台灣不能,在百年前就注定了。

明治35年 (1902)11月26日的台灣日日新報上起始一篇專訪連載,是訪問川上音二郎。第一段就是訪談記者的自白,

【我原本以為先生或許只是歸國途中順道來台,......因此,我劈頭就問,您為什麼來台呢? 結果,實在太讓人吃驚,原來他是如此忠於自己專業的人,叫人好不慚愧。】

川上來台幹嘛? 

他那時已是大紅人了,來這小島作啥? 

原來是他想改編莎劇在東京上演,因此專程搭船來台灣蒐集材料。


那齣好像是齣戲中戲。文明開化到最後,就會長出小林一三這種【和製新人】,一個【新國家】於焉成形。
日本的【洋】,非常特殊。與橫濱、長崎之類因洋人聚集而直接移入的西洋符碼不同,瀰漫在東京的西洋文化符碼則是以西洋為範本,經由日本菁英的篩選並透過國家機器有意識地修改打造而成的「想像的西洋」。

由於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工程,基本上是以首都東京為實驗場,因此也可以將此經過轉移重組的西洋文明稱為「東京符碼」基本上,跟【洋食】概念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