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1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
現在正在台大圖書館展出的「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中,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東西。
原住民生活器物,有些很有發展為現代文創產品的潛力。
像這個,說明上解釋這是道卡斯族的木甑。
「甑」(音讀 ㄗㄥˋ,同贈),根據遠流的活用中文大辭典,有兩個意思:
(1)古時蒸飯的瓦器。今稱蒸飯用的木製桶狀物,(2)一種用來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的器皿。例:曲頸甑。
換句話說,也就是現代人說的蒸籠。
台灣不少原住民族群如平埔、泰雅、賽夏、布農、阿美、卑南等皆有使用木甑蒸食的文化(李亦園1954:54;陳奇祿1964:104)。
木甑的使用方式並不是直接放在火上來燒煮,而是如今日的蒸籠一樣,要放進有水的陶鍋或鐵鍋內;木甑底有孔洞,炊煮時,會鋪一層編篾,再將食物置其上。1830年的《彰化縣志.番俗篇》的「器用條」就提到:「甑以大木刳,虛其中若桶,編篾為臍」(周璽1962:301)。
甑的造型有許多種,這個則是布農族的甑 。
展覽中還有一個連杯。
台灣的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都有使用連杯的文化傳統。
「連杯」是用一整塊木材雕刻而成的飲酒器皿,中央為兩只並排的酒杯,兩端各有一握把,可供雙人共飲。
根據達西烏拉彎 .畢馬(田哲益)的研究,排灣族連杯的用途有這幾種:
1 用於婚禮,新人用此來喝酒,象徵夫妻同心。
2 用於出獵前,勇士出發前用連杯喝酒,象徵同心合作。
3 與敵人握合,藉此立約象徵同心。
4 用於友誼,是對尊貴賓客的最高致敬。
因此,他認為:「排灣族能設計出連杯這種器物,實在是相當浪漫的事。」
根據臺東縣知本鄉建和部落卑南族的哈古頭目說法:卑南族原本只使用單杯。自從與排灣族通婚後,開始接受排灣族在婚禮上使用連杯敬酒的文化,日久也就成為卑南族的習俗了。這似乎間接呼應了潘英老師在 《臺灣原住民的歷史源流》一書中所指出的:排灣族具有「高度發展而和社會制度相結合的物質文化優勢」,也是「一個同化力很強的民族」(P108)。
這種非炫富型的私人博物館,實在是史上少有啊。。。。
而伊能的藏書,則都進了當時台北帝國大學的圖書館,成為台大創校以來的首批館藏書。
該展還有許多珍貴史料。免費的喲。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
活動網址:http://www.lib.ntu.edu.tw/events/2018_inokanori/
#陳偉智老師的策展後記
觀風蹉跎與重返田野的伊能嘉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