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1

,…… 便知,來自何處

當移民久了之後,回到台灣時,也就會自然關心起其他移民的異地生活。每到五月,我就會想起台北的這個小社群的這個小活動。聖十字架節遊行,以及成為移民心靈支柱的 The Blessed Scalabrini。



這位十九世紀的主教,不能算大名人,台灣人基本上是不認識他的。距我波士頓家的數步之遙,是他為了義大利移民最早建立的海外據點,相當意外地,我竟在中山北路這個已成為移民教堂的聖多福天主堂與他不期而遇。


 跟媽祖遶境所受到的盛大矚目相比,伴隨著社經地位都相對弱勢的移駐勞工的瑪麗亞也得不到什麼關注。這活動,常讓我想起哈佛一位歷史學家的移民史名書(The Madonna of 115th Street)中所言的,神的地位往往也跟信徒的社經地位有關,由於義大利移民社群在美國被歧視,瑪麗亞也就因之跟著落難。 


曾經,馬尼拉與福爾摩沙屬於【同一國】。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的聖多明我 (道明) 會玫瑰會省的宣教轄區。雖然在台灣,基督教會史觀點常以馬偕於1872年4月10日開設的淡水教會為北台灣第一所教會,事實上,基督宗教進入台灣甚至可說是早在漢人大量橫渡黑水溝之前。

1626 年,五、六位道明會士便跟著西班牙征服隊從菲律賓往台灣前進。抵達後,他們在基隆的和平島建立了第一座天主教堂和諸聖會院。之後,當道明會士又跟著西班牙士兵前往淡水,1632年,道明會士在關渡建立了一座玫瑰聖母堂。之後,他們不止進入淡水河,還進入台北盆地,並在北投和淡水河左邊,建立起基督徒社群。在從基隆和平島到靠近淡水的關渡,道明會士至少建立了十座相當堅固的教堂,導致馬尼拉的會士批評他們花費太龐大。

當然,1632年教堂落成時,他們抬著從馬尼拉帶來的聖像,從淡水到關渡作了一場遊行。聖像遊行是天主教傳統,這樣的 feast 在現今台北菲裔移工聚集的中山北路仍可得見。只是,一如當初剛踏上新世界的天主教移民的遭遇,因為社群卑微,神就跟著落難。



在移民聚落,只要看到宗教建物,大概可猜出移民來自何處,看到主保聖人,便知這社群大概是誰。 這尊黑拿撒勒人聖像,無言地說出了菲律賓與西班牙之間的深遠連結。





天主教堂有一定的陳設規範,我放眼四望,突然有兩位俗聖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是2012年才封聖的 St. Pedro Calungsod。跟著西班牙耶穌會士死在海外 (今日關島)。


這是第一位殉道的菲律賓人,St. Lorenzo Ruiz ,是道明會日本16 殉難聖人 (有 14 位皆為道明會士或其在俗團體)之一。他是菲華混血的菲律賓人,加入道明會士的在俗團體。及後,跟著一幫傳教士到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去,因教難於1637年死於長崎。


這兩位都不是台灣天主教徒熟悉的聖人,他們既不有名也稱不上是了不起的人物,連神職都不是,然而,對於同樣身處異鄉的菲律賓移駐勞工而言,也許只有面對與自己一樣普通平凡的家鄉聖人,才能讓他們感到溫暖與親切吧,特別是來自宿霧或馬尼拉的人,看到自家聖人,應該是如同看到親人一樣吧。

在這個對低階底層移工極不友善的國家裡,他們默默地陪伴著在台的孤單菲律賓靈魂。



2017-05-29

路過名為真光的教會


某日,在中山北路巷弄中巧遇了這間巷弄中的安靜的教會。

  
說明上標示著,這是美南浸信會系統的教會。雖然馬丁路德這號人物出身自浸禮宗教會,不過因為浸禮宗在美國是個相當龐大的宗派,因此,教會非常多,隨著發展,立場漸有不同,後來因為奴隸問題,1845年,南邊的教會社群就跟其他兄弟姊妹分道揚鑣,走自己的路,自組聯盟。北邊聯會相對鬆散,南方比較有組織,被稱為美南浸信會。



  

對基督宗教史有點認識的進步現代人,看到美南浸信會,難免會退幾步。因為美南浸信會的歷史雖不大長久,但是基本上一直被視為保守派教會。在世俗世界的爭議性議題上,每次都站到反時代潮流的那一邊去。例如支持奴隸制,例如反同性婚姻。 雖然在台灣推動同婚之前,這些議題似乎與在台灣的美南浸信會教派的眾教會無啥關係,然而,因台灣內部的政治光譜,一直以來,浸信會在台灣仍不脫其刻板印象,被視為「保守反動」的教會,特別是跟長老教會比。某點來說,這大概跟周聯華牧師與蔣家往來密切有關。然而,諷刺的是,不要說在周聯華牧師的時代,即使放在今日,他仍是位相當進步且心胸開闊的牧師。要將之框進藍綠認同或愛台愛華等政治意識來探討,總難免過於膚淺。而綠派總耿耿於懷他的宮廷身分,卻不知其他保守基督教人士嚴厲要求他須跟長老教會與天主教劃清界線。

無可諱言的,在本地的基督宗教脈絡來說,早期的浸信會的確是所謂的外省教會。這跟浸信會的傳播史有關。1836年,浸信會已赴華傳教。然而,1845 年時,美國的浸信會卻因為奴隸制的爭議而分裂為南北兩教會,隔年,美南浸信會成立海外傳道部。由於美南浸信會比北邊更有組織性,因此在福傳事業的擴展上,算是相對成功。至二十世紀時,中國各地已有教會數百間以上。在那個時代,基督宗教的各教會,因教派間對教義的爭執頗激烈,教會間也時有競爭。雖然當時的台灣,羅馬天主教跟長老教會,都已經宣教超過半世紀,但是,照當時的宗教氛圍,每個基督宗派都認為別人傳的不是正確的福音,自己的才是,浸禮宗自不例外。因此,在中國發展了一百年的浸信會也開始計畫往邊疆前進。1938年10月,他們組織了邊疆佈道促進委員會 (當然,台灣就是邊疆),開始推動邊陲福傳。

1948 年二月吳立樂教士(Lila Florence Watson)陪同上海崇德女中校長徐松石牧師來台訪視勘查, 這開啟了美南浸信會與台灣的淵源。之後,又差派楊美齋牧師來台進行邊疆布道考察。當時中國內戰未止,政情相當不穩定,而台灣前一年剛發生過 228,情勢未卜之際,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並無意拓展新工作。然而,邊疆佈道促進委員會的考察心得似乎比海外傳道部樂觀積極,楊牧師考察後,返回上海,預備舉家來台宣教。因此,該年十月,美南浸信會差派明俊德宣教士(Miss Bertha Smith)來台北。明俊德於十月抵台,該年底舉行第一場在台灣的主日崇拜,就這樣,美南浸信會進入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政策,導致西洋教會全面退出中國,1950年,美南浸信會的西洋宣教士陸續撤出中國前往台灣,1951年7月,台灣差會成立。1952年,原擔任山東華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的柯理培(Charles L. Culpepper)攜眷來台,首要之務便是成立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就是這個真光堂的位址),以訓練培育本地傳道人。他擔任神學院首任院長,並從中國邀請張容江夫婦和周聯華夫婦加入教授陣容。此時在台灣的浸信會宣道士仍以洋人為主,而楊美齋、張容江及周聯華則是首三位前來台灣的中國籍牧師。

因著這樣的背景,浸信會在台灣一直有著「國語教會」的色彩,雖然她也努力開拓客語及台語事工,但與十九世紀便已來台扎根的羅馬天主教、長老教會相比,的確有明顯差別。當然,「國語教會」出現在台灣的時間,基本上與國民政府離開中國,跑到台灣來的時間是近乎一致的。除了浸信會,國語天主教會也因中國來台的政治難民的緣故而增多起來,特別是新住民聚集的台北市。

跟其他基督教會面臨的微妙關係相近,隨著本土傳道人的增加,洋傳教士功成身退,而基督宗教的特質,也使得母會漸漸失去影響力。經歷1948年至1954年的努力開拓,全台浸信會教會數已達數十間,在美南浸信會台灣差會的支持下,全省浸信會教會在1954年組織成立【台灣浸信會聯會】。首任主席是浸信會神學院創院長柯理培牧師。有趣的是,之後歷經兩次更名,先改為「中華浸信會台灣省聯會」,之後又改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台灣聯會」,1972年,聯會經浸信會年度大會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這或許跟 1972 之後,台灣不得不成為大中華的政治因素有關 (純屬推測,無查證)。

 早期的浸信會 ,黨國色彩算明顯,因為這教會的福傳對象,以當時外省籍族群的軍公教背景居多。真光堂」亦然,她不是台灣的第一間浸信會堂 (台灣的第一間浸信會堂是由楊美齋牧師及馬隸聲等人所籌建,原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但是,真光堂卻有個非常有趣的歷史花邊,指出了一條,可以通往研究的路。

這間教會的教友中,有位史友梅將軍,曾任警備總部保安處副處長、中警部司令。有意思的是,他的夫人名為李文智,疑似為李沃二哥李埠的曾孫女。因為根據《台灣教會公報》 2498期,李埠的曾孫女名為李文智,嫁給一位名叫史友梅的人(有這樣巧的事嗎?)

若此考據為真,則生出一個碩士論文應該不是問題。
李沃是誰呢? 他不僅是本地人,還是北台灣知名的長老教會家族。是台灣第一代長老教會信友,不但是北台灣重要的教會開拓者,其子孫在台灣長老教會史上亦卓有貢獻。出身這樣的家族,怎會跟史友梅結合呢 ? 若資料無誤,只能說,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吧。

馬偕 (漢名偕叡理) 於1872年,由打狗搭乘「海龍號」輪船,前往台灣北部。187239日下午3時,馬偕一行3人從滬尾(淡水)上岸,隔月設立了淡水教會。1873年,馬偕捉到五隻羊。這算是他首批施洗的信徒。其中之一名叫吳寬裕,那這個信了教的吳寬裕就跑去跟表哥李恭 (李恭的父親與吳寬裕母親是手足) 傳教。李恭住在崙仔頂,聽了這這些不在他常識與知識內的道哩,當然是疑惑滿滿,便約了李沃,一起去拜訪大稻埕的名商李春生。他們顯然認為李春生常與洋人往來,應該也對於番仔教有所聞。李春生當場表明自己是教徒,這等於是幫馬偕這洋人傳的道做了認證,有了李春生的保證 (這不是邪魔歪道),李恭李沃便放心去信,並鼓勵親族友人一起去淡水聽傳道,這群常去淡水的共有七人,算是崙仔頂教會的第一代長老教會的基督教徒。

李恭於1876917日領洗,1885517日任長老。李沃(18131885),於18741114日在洲裡受洗,1879323日任長老 (同時還有郭春)。原先他們都得往淡水聽道,搭船要兩小時。1878414日,崙仔頂終於設了教會,這就是三角埔教會的前身。李家兄弟算是北台灣的長老教會中相當重要的家族。他們的子孫有多人後來也都在台灣基督教史上有重要事蹟。如李幫助,應該是台灣首位女牧師,1947 228 發生時,她正好擔任台灣省婦女會理事(前金教會楊金寶長老為理事長)。她還組織「紅十字救護隊」,之後更創了道生院。可說是台灣基督教會界的一個傳奇。而李文智的姊妹李明安牧師則繼任李幫助牧師,擔任台灣基督教道生院董事長。

我沒去繼續考證,然而,若果,則某點來說,的確證明了神的無所不能在神的國度中,沒什麼是無法超越的。